2012年,英利集团光伏组件出货量超过2.2吉瓦,同比增长40%,跃居全球第一。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是如何看待光伏产业的明天的呢?
近期,光伏产业链全线产品价格出现反弹迹象,投资者的情绪高涨。在国内外光伏产业释放利好消息的情况下,有理由期待,全球光伏市场到2013年底最终切换到企稳上行通道。
我们今天不讨论中国光伏产业的现状有多么凄惨,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资金愿意前赴后继地进入这个产业,“一窝蜂”的背后折射出什么东西?光伏产业的大起大落,折射出中国民营资本的一种无奈,即无法在垄断行业分得一杯羹,不得不为利润最大化追逐热门。
随着政策加码,中国光伏市场将逐步释放,未来光伏发电市场空间巨大,光伏电站配套市场是未来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真空,具备巨大的市场容量。作为光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型逆变器、储能装备在内的配套市场能极大的提高发电可行性,国内外相关企业正积极研究布局,抢占先机。
2012年中国第二批“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装机量达2.83吉瓦,在目前遭遇欧美双反、企业库存严重之时,中央政府大张旗鼓地推出“金太阳”工程,意在鼓励和扶植光伏产业,给予国内光伏企业信心。
2013年我国光伏产业面临“三角债”、扶持政策难以切入等问题,产业发展也将呈现市场本地化、信贷惯性化、招标锁定化三个发展趋势,这些均不利于产业的规范和困境的突围。
在天华阳光苏维利极力澄清与超日太阳的暧昧买卖关系的同时,也揭开了一段光伏产业链中上下游公司的隐秘共生链,双方在获得项目、吸引投资和优化财报三方面各取所需,构成一个紧密合作团体。这在整个产业链中绝不是孤例。
2013年,水、风、光伏产业有望迎来春天,国家再次强调将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均有大幅提升。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新能源产业在法律顶层设计上近乎空白。
《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已将太阳能光伏生态大棚电站的模式划为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根据电费收入、作物利润等,华盛绿能、保定天威、东方日升等进军光伏大棚的公司给出的结论是——6-8年收回成本。
在中国光伏产业内外交困之时,多数企业把出路押在了下游光伏电站,那么电站到底是“蛋糕”还是“剩宴”?或许我们可以从该行业的现状与前景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