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行业的冬天已持续一年,有人预测,行业洗牌期恐怕要持续到2014年中期,甚至有可能重蹈光伏产业覆辙,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光伏产业哀鸿遍野,各种破产、倒闭,高管离职,员工抗议罢工的新闻也接踵而至,世界经济形势的整体低迷更使得其雪上加霜,苦不堪言。而真正有远见的光伏企业正积极从技术产品上推陈出新,战略上提前布局,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整个光伏产业的利润几乎都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环节。但当前,多晶硅产业大事不断,仅仅发展两年时间,这个被称为新能源的产业却被国务院常务会议认定为产能过剩的行业。
虽然光伏产业整体压力很大,但仍然有一批杭州的光伏企业通过走差异化和创新化的发展之路,为其他光伏企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之路。
政府的动作对于我国光伏产业如今的境况到底有何影响?多数人认为,光伏“寒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越位和缺位所致。一方面,政府深度介入,过度扶持,另一方面,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又缺乏相应的规划和引导,造成一哄而上,产能急剧扩张,并最终酿成危机。那么政府的本位界限又在哪呢?
但2011年至今,市场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寒冬”。光伏产业当前发展形势严峻:产能过剩和产品滞销严重,市场竞争激烈和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亏损和破产现象普遍,欧美接连发起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更是雪上加霜。
本周中概TMT及太阳能公司大幅下跌,i美股中概太阳能指数周五收报112.15点,本周大跌19.54%,在海外遭遇“双反”,光伏产业哀鸿遍野,有远见的光伏企业正积极从技术产品上推陈出新,战略上提前布局,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在光伏行业屡遭海外各国打击深陷困境之际,与光伏产业有诸多共同点的LED行业也须未雨绸缪,检讨自身,做好应变准备。中国的LED产业会不会也遭遇别国的反倾销调查呢?以下是调查结果。
欧盟同中国之间的光伏贸易摩擦涉及从中国进口的价值超210亿欧元的光伏产品,是至今来全球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一场关于光伏产业的保卫战正打的火热。
我国光伏产业在近一年来正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危机的背后是多种畸形发展模式:既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扶持,又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产能过剩使整个行业步入寒冬,致万亿资金存在坏账风险。